理论栏目获中国新闻奖有何独特之处
来源:雷火官网    发布时间:2025-04-26 14:08:33 ...


  

理论栏目获中国新闻奖有何独特之处

  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为坚定的思想武装和政治信仰,是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对话”因其具有双向交互性、视听体验感以及能够兼容其他叙事方式的开放性特征,成为备受青睐的媒介内容形态,被大量应用于理论宣传类视频的创作中,展现出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新闻传播中心以全媒体理论对话栏目“学习时间”为重要抓手,在文本、实践、叙事、传播等多重维度倾心聚力,探索创新表达。2024年11月,该栏目系列报道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阐释准、解读精、传播好这些成果,对宣传工作者的能力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有政治家办报办网的站位高度,也要有新闻人敏锐的选题意识,还要有学者的专业功底。

  在“学习时间”栏目内容的制作的步骤中,主创人员紧跟重大会议、紧扣重要讲话、紧盯重点文件及出版物,通过选题会、栏目策划会等,仔细研读探讨、跟进梳理相关思想理论的发展沿革,聚焦主题教育、自我革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等若干内容板块,及时策划子栏目下设的具体选题,确保从始至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导向。

  例如,党的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召开后,栏目主创多次开展理论研学,结合习重要讲话、理论原典、解读文章等,反复斟酌、逐渐完备内容规划,形成“深学细悟习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这一子栏目的整体选题方案。最终制作推出的系列视频,既从宏观上对自我革命“为何需要”“为什么能”“怎样推进”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剖析解读,着力讲清其思想脉络、理论逻辑、现实路径;又将自我革命“九个以”的实践要求做了细致拆解,通过九期节目,条分缕析、层层递进,形成逻辑严密的解读文本体系。

  对于对话节目而言,访谈嘉宾是决定文本深度和思想高度的关键,理论类对话节目更是如此。实践中,“学习时间”栏目注重挖掘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党校、中央政策研究室等单位的权威专家、学者资源,动态构建栏目专属的理论专家库,每期根据主题灵活选择其中一位进行深度对话。这些专家的研究领域、学术专长、论证思路不同,往往能够以时代格局、历史眼光、战略高度等不同视角进行学理化体系化阐释,从而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入讲透彻,让人信服。

  在《指引百年大党开辟自我革命新境界》一期节目中,对话嘉宾曲青山从百年党史的宏阔视野出发,深刻阐述勇于自我革命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从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规律性认识的战略视角,深刻阐述中国敢于自我革命的底气所在;着眼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以面向实践、面向未来的发展眼光,深刻阐述推进自我革命的方向与要求。凭借鞭辟入里的生动解析和多维论证的深度呈现,该期内容迅速被多家媒体转发,仅在“学习强国”这一平台的阅读量就达到676万。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理论对话节目要想达到直抵人心、醍醐灌顶的生动效果,就不能回避观者的所需所盼、所思所想,要自觉以透彻、鲜活的理论成果去解答急难愁盼问题,在与现实的深刻观照结合中增强理论的思想引领力和论证说服力。“学习时间”栏目策划中,将目光投向多个行业、领域,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用党的创新理论之“钥”去开现实困惑之“锁”,使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成为解决“疑难杂症”的法宝。

  在进行第一季系列节目策划制作时,主创人员邀请了50多名党员干部群众,先后开展了十余场“圆桌对话”,他们身份多样、职业各异;他们关注的理论问题、提出的现实困扰,汇聚成一张“问题清单”,供各期对话嘉宾进行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回答阐释,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推动了理论传播由“被动接受”转向“私人定制”,显著扩展了理论解读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受众对理论真理性及其对现实解释力的高度认同,提升了理论传播效度。

  比如《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建设之路》这期节目,正面聚焦“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这一人口发展的趋势性特征,结合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运用党的创新理论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口形势及其变动逻辑进行细致深入的论证分析,对广大观众保持人口发展的策略定力、提振发展的信心决心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导向作用。

  广阔实践是党的创新理论持续不断的发展深化的肥沃土壤。自创办以来,“学习时间”栏目一直重视人民群众的鲜活实践及我们党前行道路上的创新创造,主创团队累计深入近20个地市深入采访拍摄,在浙江嘉兴南湖红船边、江西井冈山“雷打石”旁、京西山区第一党支部内等新闻一线、田间地头抢抓“活鱼”,将理论还原到一个个热气腾腾、沾泥带土的故事、实践、案例之中,不断“让事实说话”,有力辅助、佐证理论观点。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将镜头对准浙江省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讲述该村通过打造“三产融合”全周期产业链,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故事,让大家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思路方法、路径举措、前景目标更加清晰可感。

  以实践案例深度还原创新理论、以创新理论深刻映照具体实践,是该栏目不遗余力的追求。策划《以跳出历史周期率为战略目标》这期节目时,记者、编导、摄像一行专程奔赴延安,来到“窑洞对”发生的“理论原点”——杨家岭革命旧址。在院内石桌前,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院长王纪刚展开一段深度对话。随着采访的深入,王纪刚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40年,爱国华侨陈嘉庚来延安考察,就是在我们此刻围坐的这张石桌前,以报纸作桌布、用自己种的蔬菜招待他,当时唯一的荤菜是邻居知道有客人来特意送的鸡。这顿略显朴素的饭菜,让陈嘉庚见识了中国清廉简朴的作风,连连慨叹: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通过深度采访挖掘到的这段党史故事,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清风劲吹的动态实践产生了深刻且巧妙的连接与呼应。在今昔转换的流动视角中,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生机活力,也让观众对“以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理论自信更加坚定。

  理论对话节目不仅需要有深度的文本、建构“意义”,还要通过有温度的叙事、体现“创意”,这就涉及到视听设计和影像表达的问题。“学习时间”栏目在专业化呈现上倾心着力,随处可见节目形态的“小创意”、环节铺排的“小巧思”。

  对话节目中,主持人和对谈嘉宾所处的环境是一个信息流动、观点碰撞、话语交互的“场”,这个“场”决定了视频画面最核心的气质与观感。为了破除传统演播室格局固定、易导致视觉疲劳的桎梏,“学习时间”栏目不断延展对话场所的选取范围,重点秉持以下两大原则:

  一要具备适宜性。也就是从每期节目具体实际出发,选择与主题内容较为契合的场所。如《党章是党的纪律规矩的总源头》这期节目,录制地点选在了一党校的大会议室内:棚顶悬挂的党徽、屋内陈列的党内法规、LED大屏上《党章》的封面图,与对谈话题完美“适配”;录制《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为主攻方向》时,考虑到主题的厚重感、深刻性,栏目组匠心独运,将用尽心思挑选的一处图书馆作为录制场所,其开阔的空间视野、纵向挑高带来的视觉延伸感、台阶线条带来的层次感与秩序性,较好地服务于理论观点的表达,让人耳目一新。

  二要具备接近性。也就是从对谈者的身份特征、个性特点出发,选取与其心理距离较为接近的场所。如《践行“三个务必”,赓续红色血脉》一期,直接把录制地点设在对话嘉宾办公室对面的房间,这个熟悉的场景让其完全放下在镜头前说话的紧张感、局促感,有效助力深度对话展开;《以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保证》一期将录制地点选在嘉宾工作场所附近的一家书店,对谈中不时飘来淡淡的墨香,营造出一种沉静的松弛感,让对话访谈更有温度、韵味无穷。

  “学习时间”栏目将权威专家学者对谈解读作为主要表现方式,灵活选用编前会、远程连线、一线探访、人物故事、现场采访、创意短视频等不同形态,这些形态与主线叙事穿插交错、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同时,想方设法打破各形态、环节之间编排组合的“一定之规”,以开放式、个性化的编排模式,不断激活用户的感官体验,带来差异化的视听效果。以下面两期节目对比为例:

  《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这期是以辽沈战役纪念馆讲解员讲述“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的故事开篇。引出对谈话题后,通过一个隐喻该环节叙事结束的“拉镜头”,将场景自然而然过渡到对谈空间。谈到政治纪律话题时,适时穿插来自五大会址的一段党史故事小短片,回溯概念提出和发展历史,在场景转换间增强了视频感染力。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这期则以主持人深入南京江北新区红色广场探访开篇,而后运用“遮挡转场”的拍摄技巧,使主持人顷刻间“移步换景”,现身江苏省委党校,与专家展开对谈。

  可以看到,上述节目在具体编排上思路迥异,无论是开篇方式,还是对谈环节与别的环节的衔接转换,抑或选用的表达形态等,都有体现各期特质的“小惊喜”。如此不拘一格的创新编排,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观众的视听沉浸体验。

  多样化的景别设计,是理论对话节目视听呈现得以创新的重要方式。“学习时间”栏目不断丰富多机位画面调度模式,基于“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周密设计,打造出一套完整丰富的景别逻辑。同时,创新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运用自动滑轨进行移动拍摄、使用便携式口袋相机深入一线G背包进行直播连线……一系列新设备、新技术,丰富景别样态的同时,也让视频节目科技感满满,“潮”味无限。

  在拍摄视角上,该栏目敢于突破常规。比如,根据自身的需求“活用”俯拍。实践中,俯拍通常被用来凸显全局、整体的场景环境。在理论对话节目中运用俯拍镜头,不仅仅可以体现辽远的空间感,更好彰显主题的宏大格局、对谈的广阔视角,还 能使大家在观看时更加聚焦主体中的人物,带来出其不意的效果。

  在画面构图上,该栏目一方面遵循“三分法”原则设计画面,也就是将主体人物放置在“黄金分割点”,更具美感。另一方面,探索使用非常规构图,比如将主体人物安排在画面一侧甚至角落,利用占画面超过二分之一的前景来衬托人物,再通过虚实变焦,打造充满张力的视觉形态。

  身处“大屏小屏落玉盘”的媒介环境中,新闻信息、视听产品层出不穷,无时无刻不在分解广大新老用户有限的注意力。理论对话节目要想赢得关注、赢得口碑,就必须在大众化传播上主动作为,研究运用“聚合媒介”,使不同表现特点的内容在大小屏融合传播,持续提升优质作品的用户触达率,扩大传播声势,壮大传播版图。

  “学习时间”栏目主创人员充分的发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新闻传播中心的融合优势,打破各渠道、各端口传播壁垒,推动视频节目、文字报道等联动发布,相映成辉。具体而言,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一版刊发理论专访文章,并放置视频二维码,突出体现“系统性、哲理性、思辨性”;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同步推出对话视频,并在详情页面展现理论文章,突出体现“直观性、可视性、灵动感”。通过对同一主题的立体化呈现和多媒介传播,让丰富多彩的思想理论走进不相同的领域用户的“播放列表”,让真理伟力更加可感可及。

  为了更好契合不同平台的传播特征、使党的创新理论视频宣传更具品牌影响力与舆论引领力,“学习时间”栏目充分借鉴各类网络短视频的创作思路,遵循碎片化传播规律,将完整版访谈精心制作成若干短视频,在移动端进行多元化分发,通过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转发扩散,实现“裂变传播”。同时,充分的利用各地各级纪检监察系统及相关单位信息传播的平台与资源,实现节目优秀品质的内容的二次传播,使栏目品牌更加响亮有力。

  截至2025年2月,“学习时间”栏目共计刊播70期,全网累计阅读量超过5000万。在舆论格局及传媒生态发生深刻变革的当下,该栏目持续创新制作、创新表达,为各大媒体抢占理论宣传阵地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与借鉴。

  ——本文摘自《新闻前哨》2025年3月(上),原标题《“四维”聚力赋能理论对话节目创新表达——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新闻传播中心相关栏目创作启示》。引用请参考原文。





上一篇:招募!苍南这些城镇有24个项目! 下一篇:他打了14只鸟被判拘役3个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