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开展“三融合三互动”教学改革 促进“课程思政”建设
来源:雷火官网    发布时间:2025-04-17 11:43:54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开展“三融合三互动”教学改革 促进“课程思政”建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1日14时31分讯(通讯员 韩姝 周静林 雪涛 代咏梅) 课堂中开展辩论赛,学生为宿管、保安、清洁阿姨创作微纪录片,学生开展专题研究,举行专业课主题沙龙,学生评述时事热点,建设思政语料库......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课程思政”特色课程建设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近年来,国家要求高校大力建设“课程思政”,要求“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建设的4门“课程思政”特色课程——《融合新闻学》《整合营销传播》《摄像与非线性编辑》和《现代汉语》以“课程育人、课程思政”引领,立足专业特色,坚持“三融合三互动”开展多样化的主题实践活动,科学设计课程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课程内容如“雨露”润泽学生心灵,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主体融合强师和学生互动融通、教学相长、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师生共同参与建构课堂教学,教师发挥其知识引导、价值引领的作用,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知识传输、观念说服,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融合新闻学》课程中讲授了“媒体融合”等教学内容;还开辟了“新闻人的故事”和“融合新闻案例评析”2个课前分享专栏。在“王克勤”“白岩松”“王志安”等新闻名人事迹中浸润新闻职业精神与职业情怀;在一个个新闻奖获奖案例中体会如何在选题策划、内容选择、形式创新和传播渠道方面来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整合营销传播》课程中用改革开放史中的汽车品牌合资经营案例诠释营销思想需要具备的“富强”观念,用企业的社会责任案例诠释了相关利益者理论包含的“友善”观念,用互联网传播实践案例诠释了新媒体品牌传播需要具备的“法治”观念;还举行专题研讨沙龙,探究“整合营销传播中怎么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减少重复、设计简洁、产品服务化、slogan要有温度、放低姿态、场景低端化、关联文化接地气......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自身媒介体验纷纷各抒意见。

  《现代汉语》课程创设主题研讨环节,如“为啥说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又是最具活力的语言?”“文字是如何体现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四大古文字中,为什么只有汉字流传使用至今?”“为啥说汉语音美如歌、形美如画、意美如诗?”等,同学们结合课堂知识和课后查阅的资料,撰写材料,进行小组汇报,最后师生点评。通过“听说读写”训练,逐步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增强民族和文化自豪感。

  知识维度的融合强调跨学科、多理论视角的互动。教学改革中借用“新文科”建设理念,探索“文工融合”和“文理融合”,打通技术与人文,将新科技融入哲学、文学、史学等传统文科的教、学、研之中,多视角提炼、分析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与精神内涵。如《融合新闻学》课程改革中,启用“辩论教学”法,同学们就“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从业者面临的机遇更大还是挑战更大?”“新闻传播应坚持工具理想还是价值理性?”“新闻生产中,人工智能会替代新闻人吗?”等辩题展开充分而激烈的辩论,师生共评,通过辩论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媒介观以及如何坚持。

  《整合营销传播》课程采用“启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和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其中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对新时代整合营销传播带来的启示。同时,该课程-引入文化旅业发展案例,启发学生如果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文旅品牌形象。《摄像与非线性编辑》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采用案例教学法,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画面构图、光影与色彩和画面组接等章节,主要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金刚川》、《我和我的祖国幕后纪实》等影视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讲解,既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现代汉语》课程充分的利用新媒体技术建设思政语料库。 “新闻时事热点”等都成为语言分析的鲜活语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将媒体融合时代引发的一些语言现象作为研讨案例,如“‘提笔忘字’现象探究”“网络新词语现象分析”等,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融媒体时代语言现象,树立书写规范汉字、使用规范网络新词语的思想观念。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能力融合强调的是实践技能训练,用项目驱动学生在实践习得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师生、生生在实践互动中弘扬劳动精神,学会团队协作,增长智慧才干,锤炼意志品质。《融合新闻学》课程中组织全班策划创作“二师24小时”系列微纪录片和“田径运动会”系列短视频报道,在“二师24小时”下设“教师篇”“宿管阿姨篇”“保洁篇”“保安篇”“食堂篇”。为采访保洁阿姨,同学们凌晨5点起床跟拍;为记录食堂工作人员,屡次被“轰走”;为拍摄宿管阿姨,上下跑楼12次......同学们在一点一滴地行动中践行新闻人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在真实的新闻采写中感知新闻人应有的“温度”和“以人为本”基本素养。

  《摄像与非线性编辑》课程策划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微视频创作项目,学生通过镜头捕捉“山城之美”,挖掘重庆魅力,使自己更加热爱这座城市。在内容策划、拍摄实践中感知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创新思维和人文精神。此外,课程坚持“以赛代训”,组织全班参加“文化中国”重庆微视频大赛,探索将专业课教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其中《畅游重庆之美食篇》等作品获得励奖。

  《整合营销传播》课程立足重庆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实践环节,引导学生重点观众成渝地区文化元素、旅游资源和文创产业,开展当地考验查证,运用课程所学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议,将个人专业发展与区域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现代汉语》课程致力于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学生的专业相关知识。学生通过一系列分析语言现象,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并将现代汉语相关知识和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夯实小学语文教学学科素养基础,并自觉树立传承中华民间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感。

  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课程思政”特色课程开拓创新,拓展主体融合,实现师生互动共建价值塑造共同体;通过强化知识融合,以更多视角互动挖掘专业课程精神内涵;加强能力融合,通过实践互动方式践行培育“敢闯会创”精神,为更多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参考样本。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1日14时31分讯(通讯员 韩姝 周静林 雪涛 代咏梅) 课堂中开展辩论赛,学生为宿管、保安、清洁阿姨创作微纪录片,学生开展专题研究,举行专业课主题沙龙,学生评述时事热点,建设思政语料库......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课程思政”特色课程建设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近年来,国家要求高校大力建设“课程思政”,要求“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建设的4门“课程思政”特色课程——《融合新闻学》《整合营销传播》《摄像与非线性编辑》和《现代汉语》以“课程育人、课程思政”引领,立足专业特色,坚持“三融合三互动”开展多样化的主题实践活动,科学设计课程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课程内容如“雨露”润泽学生心灵,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主体融合强师和学生互动融通、教学相长、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师生共同参与建构课堂教学,教师发挥其知识引导、价值引领的作用,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知识传输、观念说服,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融合新闻学》课程中讲授了“媒体融合”等教学内容;还开辟了“新闻人的故事”和“融合新闻案例评析”2个课前分享专栏。在“王克勤”“白岩松”“王志安”等新闻名人事迹中浸润新闻职业精神与职业情怀;在一个个新闻奖获奖案例中体会如何在选题策划、内容选择、形式创新和传播渠道方面来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整合营销传播》课程中用改革开放史中的汽车品牌合资经营案例诠释营销思想需要具备的“富强”观念,用企业的社会责任案例诠释了相关利益者理论包含的“友善”观念,用互联网传播实践案例诠释了新媒体品牌传播需要具备的“法治”观念;还举行专题研讨沙龙,探究“整合营销传播中怎么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减少重复、设计简洁、产品服务化、slogan要有温度、放低姿态、场景低端化、关联文化接地气......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自身媒介体验纷纷各抒意见。

  《现代汉语》课程创设主题研讨环节,如“为啥说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又是最具活力的语言?”“文字是如何体现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四大古文字中,为什么只有汉字流传使用至今?”“为啥说汉语音美如歌、形美如画、意美如诗?”等,同学们结合课堂知识和课后查阅的资料,撰写材料,进行小组汇报,最后师生点评。通过“听说读写”训练,逐步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增强民族和文化自豪感。

  知识维度的融合强调跨学科、多理论视角的互动。教学改革中借用“新文科”建设理念,探索“文工融合”和“文理融合”,打通技术与人文,将新科技融入哲学、文学、史学等传统文科的教、学、研之中,多视角提炼、分析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与精神内涵。如《融合新闻学》课程改革中,启用“辩论教学”法,同学们就“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从业者面临的机遇更大还是挑战更大?”“新闻传播应坚持工具理想还是价值理性?”“新闻生产中,人工智能会替代新闻人吗?”等辩题展开充分而激烈的辩论,师生共评,通过辩论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媒介观以及如何坚持。

  《整合营销传播》课程采用“启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和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其中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对新时代整合营销传播带来的启示。同时,该课程-引入文化旅业发展案例,启发学生如果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文旅品牌形象。《摄像与非线性编辑》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采用案例教学法,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画面构图、光影与色彩和画面组接等章节,主要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金刚川》、《我和我的祖国幕后纪实》等影视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讲解,既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现代汉语》课程充分的利用新媒体技术建设思政语料库。 “新闻时事热点”等都成为语言分析的鲜活语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将媒体融合时代引发的一些语言现象作为研讨案例,如“‘提笔忘字’现象探究”“网络新词语现象分析”等,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融媒体时代语言现象,树立书写规范汉字、使用规范网络新词语的思想观念。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能力融合强调的是实践技能训练,用项目驱动学生在实践习得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师生、生生在实践互动中弘扬劳动精神,学会团队协作,增长智慧才干,锤炼意志品质。《融合新闻学》课程中组织全班策划创作“二师24小时”系列微纪录片和“田径运动会”系列短视频报道,在“二师24小时”下设“教师篇”“宿管阿姨篇”“保洁篇”“保安篇”“食堂篇”。为采访保洁阿姨,同学们凌晨5点起床跟拍;为记录食堂工作人员,屡次被“轰走”;为拍摄宿管阿姨,上下跑楼12次......同学们在一点一滴地行动中践行新闻人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在真实的新闻采写中感知新闻人应有的“温度”和“以人为本”基本素养。

  《摄像与非线性编辑》课程策划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微视频创作项目,学生通过镜头捕捉“山城之美”,挖掘重庆魅力,使自己更加热爱这座城市。在内容策划、拍摄实践中感知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创新思维和人文精神。此外,课程坚持“以赛代训”,组织全班参加“文化中国”重庆微视频大赛,探索将专业课教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其中《畅游重庆之美食篇》等作品获得励奖。

  《整合营销传播》课程立足重庆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实践环节,引导学生重点观众成渝地区文化元素、旅游资源和文创产业,开展当地考验查证,运用课程所学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议,将个人专业发展与区域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现代汉语》课程致力于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学生的专业相关知识。学生通过一系列分析语言现象,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并将现代汉语相关知识和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夯实小学语文教学学科素养基础,并自觉树立传承中华民间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感。

  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课程思政”特色课程开拓创新,拓展主体融合,实现师生互动共建价值塑造共同体;通过强化知识融合,以更多视角互动挖掘专业课程精神内涵;加强能力融合,通过实践互动方式践行培育“敢闯会创”精神,为更多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参考样本。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





上一篇:开播了!山东卫视《台柱子》第二季已确认进入Next Level
推荐